连日来,市场疯传近期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,虽有相关部门澄清,但各地民众排队购气新闻仍频频见诸报端,部分地区甚至引发抢购风潮。譬如,陕西有市民带速效救心丸抢购天然气,有人一次性甚至买足10年用量,聊城一家燃气公司的大门被挤坏,青岛一家燃气公司的排号机被点瘫。
无独有偶,北京出租车价格4月份上调的传言同样引发社会高度关注。有消息称,北京出租车起步价即将上涨至15元,每公里收费上调到2.4元,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不变。
尽管发改委以及各省市物价部门纷纷辟谣,但“不会突然涨价”、“短期内不涨价”等模糊回应并未能令人信服。即使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用喇叭一遍遍宣布“未接到涨价”的通知,不少地区的抢购队伍仍不愿散去。
此情此景国人并不陌生。与此前的抢盐、抢醋等风潮一样,“抢气”事件再一次演绎了“中国式抢购”。
为什么民众逢涨必抢?根本上还是收入有限,公众消费承受能力单薄,消费心理脆弱,对物价上涨、生活成本增加高度敏感。尤其是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,涨价牵动千家万户,一遇风吹草动,老百姓宁信其有、不信其无。由此,一则涨价传言搅动市场、引发恐慌性抢购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之前多次事件证明,有些传言并非空穴来风。过去的水、电等涨价传闻,几乎都得到印证。对于天然气价格上涨,有地方已经召开价格听证会。种种事件从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。传言一出,民众又如何不恐慌?
这种时候,特别需要部门给予详细解释,及时正面回应民众关切,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群众疑虑,稳定民心。尤其是传言出现的较初时期,相关部门宜迅速行动,时间辟谣。否则,在信息传播异常迅速的当下,迟滞的反应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。
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言,政府要向群众说真话,交实底。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,要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。
进一步而言,还是要进行相关制度建设,规范物价调节机制,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完善价格听证制度。一是明确代表人的选拔标准,确保听证的民主性;二是加强听证制度公开和透明,防治暗箱操作,真正走出“逢听必涨”的怪圈;三是激发群众参与听证的热情,拓宽民众参与途径。唯有如此,才能建立起听证制度的程序和实质正义,让公众重拾信心。
近期主推课程: